能源行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企业微信服务了众多国央企能源行业客户,致力于让企业数字化道路更加顺畅——国家电网,就是其中之一。
国家电网,是万家灯火的守护者。从城市到山村,从寒冬到炎夏,24小时不间断地保障着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的,正是200万名国家电网员工。
近年来,国家电网正持续深化数字化建设——来支撑电力系统更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
(资料图片)
在这背后,国家电网的各项生产应用系统,以及基于企业微信打造的国家电网移动办公平台「i国网」,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央企排头兵,国家电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数字化建设。
近年来,国网的不同省市单位、部门、甚至是各供电所,都在积极推动各类移动应用的建设,来提升电力系统的运作效率,在生产经营各领域的数字化上,都取得了众多成就。
虽是百花齐放,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烟囱林立的移动应用,让数据无法最高效率地流通,员工无法跨部门、跨平台协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对这些移动应用的使用效率,国家电网希望建立一个更统一的移动基础平台。
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电网进行了诸多尝试,最终在众多方案中,选择了与企业微信合作,基于企业微信的通讯录、工作台和开放接口,逐步稳定、安全地打造出了以企业微信为底座的、为各单位外网移动应用提供了集中管理的外网移动门户 ——「i国网」。
截至目前,i国网已经成功将国网各级单位各自建设的应用都集成在了一个平台,让国家电网的百万员工“移动办公、生产作业都只用一套帐号密码就能轻松协作”,跨部门找人、开会,再不用打开不同的App、输入不同的帐号和密码,大大提升了跨团队的协作效率。
1200个应用都实现了打通与融合,不同部门的信息数据可以在同一个系统里流通,在统一的平台上,这些应用都更加稳定、兼容性更强、更易使用。
不仅目前的1200个应用都集成在一处了,以后要接入新的应用也更加方便:经过简单的开发和调试,便能接入i国网,服务每个国网员工,应用开发和推广的时间周期,从过往的几年,缩短到几个月。
目前,i国网已经连接了27个省网公司、34家直属单位,有近150万使用者。
而因为真正立足基层实际,能真正为员工们提效减负,i国网在全国的推广,整体上都非常顺利。
i国网上线后,国网员工的许多日常工作,都在因为移动办公悄悄改变。一个小小的「无纸化」,没想到给国家电网带来了巨大的能量节省。
比如,电线的检修、抢修都非常依赖线路图。图纸经常更新,存在手机里的图片总是过期,所以过去师傅们每次出发前都会把最新版图纸从电脑上打印下来随身携带。“一张图至少要打3张A3纸,而且图纸更新了,或者刮风下雨让图纸损坏了,都要回所里重新打印。”来自南京供电所的外勤作业人员告诉我们。
但有了i国网App后,在手机上打开i国网就能随时随地查看最新版图纸。而且像素高清,平台稳定,加载速度很快,即使在偏远地区也能打开。
供电所要每日巡视电缆、电线杆等设备,也不再需要纸笔来做巡视记录。原来每人每天至少要带上30张纸做记录,回去再用电脑填到内网系统里。现在可以直接用手机在i国网里记录、上传。只这一项上,电网全国一年就能节省下1亿多张纸。
审批、合同更是都转移到了线上。原来可能要花上一天的流程,现在1个小时就能解决。
比如临时停电审批,过去,办事员要线下来来回回找领导依次签字确认,谁不在办公室,流程就卡住,影响停电维修和恢复供电的速度。现在,审批单可以直接在i国网平台用手机发起,领导们远程就能通过审批。
这都是数字化和移动办公给国家电网带来的变化。每一处看似细枝末节的便利体验,汇总起来,都让这张庞大电网的运作,更加通达;也让送向千家万户的光明,更加稳定可靠。
许多公司里都有复杂的项目,比如建筑工程、产品研发等等。
这些项目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涉及到的人员众多,信息量大,非常依赖人与人的协同;一个环节的延迟,都会影响后续各项进程。
而数字化带给智能电网管理最大的惊喜之一,就是能将复杂项目的流程优化,将过去很多要由人来推动的事,交由数字化的系统来更高效地推进。
比如对电网线路、设备的检测、维修工作,就是电网里很典型的复杂协同项目。
提起电网检修,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为了保障千家万户生活生产用电,而攀杆爬柱、巡视设备的身影。其实在他们背后,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调度员。
调度中心是电网的指挥中枢。调度员们不仅要时刻坐在大屏幕前监控电网的运行情况,还要负责指挥检修工作,给一线进行检修操作的工作人员下每一步操作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