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投资要点
国内充电桩制造+运营龙头,营收规模快速增长公司是国内最大的户外箱式电力产品系统集成商和箱变研发生产企业之一,自2014 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二次创业,目前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充电运营公司。2022 年公司电动汽车充电网业务、成套开关设备、箱式设备、系统集成业务收入分别占比39%、16%、16%、29%。2022 年,公司实现收入116.30 亿元,同比增长23.18%,实现归母净利润2.72 亿元,同比增长45.43%,2023 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77 亿元,同比增长6.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32 万元,同比增长18.98%。
充电桩建设迎来高景气周期,充电运营商头部效应明显我国公共充电桩近两年建设速度相比新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落后,公共桩(尤其是城际间)缺口较大,乡村地区充电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成为抑制国内新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22 年以来,公共领域电动化试点政策、新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相继推出,政策持续加码充电桩基建迎来新一波高景气周期,预计到25 年国内新增充电桩设备市场空间将达到417 亿元,22-25 年三年CAGR 达49%。目前充电桩运营行业集中度较高,22 年CR3 达53%,充电资产的建设受到场地、区域电网容量的限制,在特定领域可建设数量有限,抢占资源需要前期巨大、持久的资金投入,先发优势显著的龙头的份额有望保持稳固。
抢占先机确立规模优势,充电运营效率引领行业公司切入充电网业务时间早(2014 年),成功抢占行业发展先机,目前已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与场地壁垒,2018 年由“自营+运营”转向“共建共享”新模式,合理控制自有资本投入,减轻资金压力,实现平台化的轻资产运营,此外积极与政府、车企等伙伴合作,提高充电桩利用效率的同时,把握住地方的核心渠道,此外公司构建云平台,打造“充电网+微电网+储能网”为载体的虚拟电厂平台,参与电力响应实现新盈利模式,有望实现数据增值服务,打开新增长点。2022 年,公司公用充电桩保有量达36.3 万台,直流桩市场市占率和充电量均为行业第一。依托领先的运营规模,推进充电精细化运营,使得充电终端利用率和充电量得到大幅提升。2022 年特来电年度利用率为6.96%,高于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及行业平均5.47%,后续伴随新能车保有量的持续提升以及依托于云平台的精细化运营,运营效率和充电运营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拓展“卖铲人”身份,扎实的渠道销售网络保障EPC 出货特来电向共建共享伙伴销售充电设备方案,拓展“卖铲人”身份。特来电系业内首创群管群控技术,充电桩核心组件实现自研自产有效控制成本,目前产品都是群管群充,包括大功率直流产品、小功率直流产品、液冷产品线、自动充电产品线、微网产品线,覆盖多元应用场景。在大功率充电领域,城市公交用的柔性充电弓产品最大功率1000kw 为业内最高,乘用车用的液冷直流充电终端最高充电功率可达600kW,5 分钟续航300km+。下游客户方面,22 年底特来电在全国范围内已成立独资及合资公司超过200 家,其中,合资方为政府投资平台、公交集团等国有企业的超过100 家,庞大扎实的渠道网络充分保障EPC 方案的出货。
盈利预测及估值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公司是国内充电桩龙头,充分受益国内充电基建提速和电车保有量上升。我们预计2023-2025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4.08、5.90、7.85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39、0.56、0.74 元/股,当前股价对应的PE 分别为52、36、27 倍。我们选取从事充电桩制造销售的绿能慧充、从事电源模块的通合科技和从事电气设备的智光电气作为可比公司,2023-2025 年同行业平均PE 分别为54、25、15 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充电桩利用率不及预期的风险;充电运营竞争加剧充电服务费下降的风险;行业市场规模测算偏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