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国内首个《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将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规范的出台有效提高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和应对效果,逐步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空间体系。
公共卫生应急空间按功能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应急空间、医疗救治应急空间、平急结合空间、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空间。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副局长 杨浚:(它是)国内第一个专门针对公共卫生应急空间制定的,是在总结现有各类医疗设施标准的基础上,充实和完善了国土空间规划,这也填补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中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的一个标准空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记者注意到,规范把医疗卫生及其保障设施应急空间的资源要素配置标准统一纳入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设施设备、床位、人员等核心要素与土地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协同衔接。
规范提出“六级四类”的分级框架
《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明确了各城市需要配备不同等级的公共卫生应急空间。那各地应该如何配置,又如何分级分类呢?
规范明确提出了“六级四类”的分级框架。六级指的是国家、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类是指疾病预防控制应急空间、医疗救治应急空间、平急结合空间与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空间。
规范对这四类应急空间的选址、建设、交通市政保障等条件都做了详细规定,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配置。原则上讲,人口规模越大,城市等级越高,所需要的应急空间就越多。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空间平时与应急间转换
此外,记者注意到,此次出台的规划最大的亮点就是公共卫生应急空间平时和应急之间的结合转换,这也是公共卫生防控救治的重要补充。
平急结合空间是指平时为绿地、广场、露天停车场等宽敞场地,体育馆、展览中心、宾馆等公共设施,以及规划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控用地,在应急状态下可快速转换为公共卫生应急空间的用地和设施。
眼下在江苏无锡,很多路边核酸检测小屋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服务百姓的生活驿站,里面配备了充电口、医药箱、饮用水等。
无锡通过意见征集、调研共商的方式,让空置的核酸小屋陆续实现“再就业”,有效提高了当地平急结合和快速转换能力,大幅度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记者了解到,平急结合设施宜选择大空间、大容量且有宽敞室外空间的公共设施,每个县(区)配置不少于一处,城市口岸地区和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超过50万人的县(区)应该增设平急结合设施。